下面我們就來聽聽李老師怎么說:


開店通常會涉及到以下幾大要素:
選址、菜單設計(產品的種類、結構、價格)、設備、店面設計裝修、人員招聘等。
這幾個要素之間是有先后的邏輯順序的,如果順序不對會走很多的彎路。
比如選址,不是你認為哪個地方合適就一定合適。你需要以意向店鋪為圓心,分析周邊2公里范圍內的人群結構,年齡、性別、學歷、消費力等等,然后在其中篩選出你的目標客戶,盡可能精準的描述出客戶畫像。然后根據自己的客戶畫像的大約占比結合自己的預算確定店鋪的最終位置和大小。
店面的位置大小確定了,根據承載能力做出菜單設計。菜單確定了,就要開始尋找適當的設備。設備確定了,才能知道具體的用電用水用煤氣(看看是否帶餐)需求,設計師才能根據水、電、煤的需求,結合店址物業方或相關部門的規定以及設備的具體規格、尺寸,甚至店主的操作習慣,出具平面布局圖。等平面布局圖出來了,先不要急著進行下一步,要先把圖紙拿給食藥監部門審核一下,看看是不是符合相關規定,如果是商場店還要經過商場相關部門的審批。等平面圖沒有問題了,才可以結合用戶畫像和自己的喜好跟設計師討論店面的整體風格。確定之后再出效果圖、施工圖,進入到裝修階段。


所以,如果創業者前期這些工作都沒有做,只是按照自己的想象選了一個地方,按照自己的喜好再加上設計師的理解就動手開始裝修了。然后在裝修的空檔來學習咖啡制作,那么在學完之后十有八九店面的菜單需要調整。如果根據現有店面的綜合評估結果,菜單需要進行調結構上的大調整,那么就意味著機器、設備、平面布局全部要調整,這個代價可不小。
所以,真正想節省時間,節省成本,正確的順序是先來學習——了解行業、了解自己、了解產品,找到自己和自己店面的定位,想清楚盈利模式。然后帶著自己學到的知識回去做市場調研,用數據說話,進行理性決策。
說白了,這世界上做任何事情的唯一“捷徑”,就是找到事情構成要素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并按正確的順序將其排列組合起來。


相關推薦